31天的作画挑战-借着算法密集提升你的作画能力-从InkTober到JerseyMarch-中

前文说到31天作画挑战和InkTober的起源-见InkTober-31天的挑战-借社交媒体的算法密集提升你的作画能力。-上

我注意到,参与Inktober的画家中,原本就有自己的主题的作者,在这一系列中就特别能发挥。比如喜欢画女巫题材插图的,借着这个想法列表,画了31张非常可爱的女巫主题的画作。或者是画恐龙的,画机器人的,有的人则提出了自己提示列表,如鬼怪列表,女巫列表(由于10月又是万圣节,更符合节日氛围),Inktober 便成了DrawTober,或WitchTober等等。

一个新的可能性出现了:你可以跳出10月的InkTober,自己构架属于自己的31天挑战计划,如果你高兴的话,甚至可以搞365天挑战计划,并借用关键词Hastag分享到网络,并付诸实行,吸引更多人参与,并增加影响力。

2016年断断续续跟玩了Inktober的我,很快发现自己来不及等明年10月,就已心痒不止想要挑战了。于是在来年的3月,我利用赶稿的空档儿,自己开发了下一个30天挑战。

我把它称作为-JerseyMarch。字面意思就是:球衣三月。

我打算以30支NBA球队为提示词,在3月份每天连续地,画30幅凉皮喵穿球衣的画。

30块木板上,画了30张穿球衣球鞋的凉皮喵

那时间,凉皮喵已成为了我的漫画女主角。但说实话,我一直对自己画的女人没有信心。也怪我自小起画的都是男人、运动和打斗的内容,在画女性身体的时候,总还是用男性的比例,导致画出来的女性都刚硬巴拉的。

小时候看的连环画里,女性角色倒也不少,貂蝉、武则天、林黛玉、穆桂英、花木兰和孙二娘,可这些都是裹的严严实实的。动画片里,舒克贝塔,唐老鸭,邋遢大王,机器猫,葫芦娃......都没有正儿八经的姑娘角色!想起来,也只有“赐予我力量吧”的希瑞和神奇女郎能看到点有胳膊有腿的样子(就这样,已经像是犯罪了)。甚至到了大学上正经的美术课时,因为是理工科大学,申请画人体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连男人体都不行)。于是乎,我就是在这样严重缺乏“练习”的学习过程中,画不好女性的。

不过,抱怨环境是没出息的。其实身为男性画家,画不好女性是很正常的事。画家这个行当,人们本来就是以自己身体为参照来认识人体的。并不是谁都有19世纪法国艺术家那种条件:付钱请一屋子不同类型的女性模特,让她们随意走来走去,然后搞他们那种创作。

说到底,还是两个字:欠练。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事情变得就简单起来。我只需要多画就行了。

怀着这个“不可告人”的动机-画好女人,我在创造了辛普猴之后,立刻创造了凉皮喵这个角色。凉皮喵当然是辛普猴心仪的姑娘,是猴子生死与共的女主角。这样,我便没有理由再不画好女性,也和可以光明正大地大胆地去画女性了。

我给自己设定的限制是,使用垂手可得的画材,尽量不打草稿,每一幅必须两小时画完。

开始的第一幅,从A打头的亚特兰大老鹰开始,

第一天,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可能不打草稿,直接用勾线笔下笔,落到哪里是哪里,即兴地去画,不考虑后果,所以连铅笔稿都不打。

第一天的就有意外发现,由于木板的摩擦力与纸大不同,平日总有些打滑的针管笔反而在木板上有很好的表现力。用刷墙的遮挡胶带涂橘色也是临时起意的。

第二天,B打头的波士顿凯尔特人队

这次使用了毛笔勾线,没想到加了水的墨在木板上洇开了,同样绿色的颜料也是因为水份的关系,从遮挡胶带下方渗透了过去。这一天还使用了遮挡一切的修正液。

接下来,一副幅就画了下去。

第3-14天

Day 3: Brooklyn Nets 羞涩地喷了两滴亚克力,

Day 4: Chicago Bulls, 买了带喷嘴的壶,狠狠滋了一记,这一天开始用上了带花纹的胶带。

Day 5: Charlotte Hornets, 下笔自如起来,探索胶带的不同用法。(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支球队已经改名为山猫队了)

Day 6: Cleverland Caverliers, 脸画花了,用水粉颜料找补。

Day 7: Dallas Mavericks, 去买新的木板,谁料没货了,只得用同尺寸的薄木板代替。凉皮喵手中那个蛋黄,是个木板上的瑕疵,一个木结。

Day 8: Dever Nuggets, 短发喵。

Day 9: Detroit Pistons, 在搜资料的时候不仅感叹,格兰特-大山当年的球衣真是好看,当年的汽车城Logo也好看,白色裤子用了新的遮盖液。

Day 10: Golden State Warriors, 这张有点失控了,但即兴地下笔,这是难免的。

Day 11: Houston Rockets, 女人的头发,什么鬼,忒难画了!

Day 12: Indiana Pacers, 这天薄木板也用完了,顺手裁了一块厚纸板,画起来手感太差了!对不住了雷吉米勒。

Day 13: La Clippers, 终于买到了新木板,也买了新的水粉颜料,开始用厚薄结合的画法来画。

Day 14: LA Lakers, 亲爱的科比。

第15-26天

第27-31天

Day 15: Vancouver Grizzlies,画上Air Jordan 11 Concord, 是因为卤蛋那场对灰熊的比赛里最后6分钟拿下19分的神奇表演。当年灰熊的队徽有北美原住民的元素,也很好看。(后来才知道灰熊移到孟菲斯去了)

Day 16: Miami Heats,这一张是开了直播画的,人生中唯一一次,一口气画完。当年的莫宁真是条汉子。

Day 17: Milwaukee Bucks, 这张想的画的是猫咪洗脸的动作,画到一半就觉得颜色搞毁了,坚持瞎搞下去,最后还是完蛋了,但随他去吧😄。

Day 18:Minnesota Timberwolves,鞋头应该都记得这双鞋—Nike Air 3 Garnett,那个蓝色的渐变和鞋底的原子图案,像🦋一样,太漂亮了。

Day 19: New Orleans Pelicans, 在我当年看球的时候还没有这支球队,不过它的队标设计的非常好,曾拿它来用作图形设计的教案。这天突发奇想,来了个新奥尔良凉皮•弗里达•东北大花面•乱搭。

Day 20: New York Knicks, 算是半个主场吧,94年的尼克斯队,也是我最早喜欢的NBA球队(早于芝加哥公牛),尤因可厉害了!这一张尝试了用色粉笔刷皮肤的高光,效果还挺好!

Day 21: Oklahoma Thunders, 杜兰特当年那双带翅膀的KD7,真的靓到飞起!画起来也带劲。

Day 22: Orlando Magic, 我这代人,对同一个奥兰多1号的那两个人,和那身白蓝黑的队服,都是难以割舍的,最后就上衣和秋裤各挑了一样。

Day 23: Philadelphia 76ers, 佛森当年那件球衣是有高反光的绸子质感的,这里配上了同样有高反光的尼龙MA-1,尝试画咧嘴笑的凉皮喵,呃。还得再努力。

Day 24: Phenix Suns, 纳什当年太厉害了,其实我更喜欢巴克利93年穿的那件太阳队队服。再次尝试画咧嘴笑的凉皮。

Day25: Portland Trail Blazers, 为了找德雷克斯勒早年穿的那双鞋,费了不少劲。对这张腿部水粉明暗的画法表示满意。

Day26: Sacramento Kings, 体操妹劈叉劈起来,哎回头看这球衣上萨克拉门托几个字儿还是写的挺好的👍。

Day27: San Antonio Spurs,曾经的央视五台,最爱放的就是我最讨厌的马刺队,我讨厌那支黑白灰的无聊到从不上十佳球的呆子们,直到2007年邓肯在总决赛痛失补篮后懊恼的捶击地面,我才开始爱上他们。基本功万岁。

Day28: Toronto Raptors, 猛龙是卡特的老家,那支恐龙画起来超带劲,还有这双当年的VC2001,我自觉画的不坏!

Day29: Utah Jazz, 眼见就到月底了,我渐渐感受到了稳定的手感和状态,每天开始画到收尾的节奏都已经稳定下来,我仿佛有一种以后画画不再需要铅笔草稿的,错觉😄了。犹他爵士是公牛当年两届总决赛的对手,今天的球迷还记得当年那个罚球前摸下脸跟孩子打招呼的14号杰夫霍纳塞克吗😊?他超准的。

Day30: Washinton Wizzards, 原本想把卤蛋的23号最后一站留到最后,超拉风的球衣,和似乎永远也不会等到复刻的Air Jordan 18.......谁知画完发现漏了一张,正好还意犹未尽。

Day31: Seatle Sonics, 有点依依不舍地画完最后一张,仿佛在状态最佳的时候结束了。当时的感想是,啊好想继续这样画下去啊!

这一路画下来,狠狠地怀了一把90年代美职篮的旧。彼时的NBA,没有无耻的持球走步和习惯性的运球翻腕,也没有九个人看一个的后撤走步超远三分球,更没有贴赞助商标志如膏药一般的紧身球衣,或是神乎其神的高科技环保塑料球鞋,有的只是禁区里的肌肉棒子、粘着你喷垃圾话的碎嘴子、拆挡时要你命的铁肘子、和过了你就是2+1的美男子。 那是看一场篮球还顺带看摔跤比赛的时代,联盟里都是“要么赢球要么回家”的态度,是场上豆大汗珠青筋爆出的拼命三郎、场下西装领带,温柔低沉的男人的世界。

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再看看开始的第一幅,

和到月底的最后一幅。

您瞧瞧,是不是略有些长进呢?

我自己的感觉是,笔下的女主角,似乎有了自己的神态了。

这只不过是一个月的时间,但这一个月,仿佛比此前几年的时光走的都远呢。

其实每天动笔画的时间虽只有两小时,但即便是自己熟知的球衣球鞋的题材,真画起来查资料还是很费时间的。最难的是,保持状态的同时探索新的画法,并且在不断犯错中学习,这其中的乐趣和难度,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当人们说AI会替代绘画的时候,我会忍不住建议说这些话的人:要不你闭上嘴,试试30天连续作画的挑战吧?

在这期间,我每天把画拍下,并将拍摄的作画视频也剪成1分钟长,一并分享到社交媒体上。一时间倒是获得了许多新来观望的关注。每天人们的点赞和鼓励,也在激励着我前行。

但很快我发现一件事,或者说,在每天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作品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流量漩涡的存在。

利用社交媒体推广自己的作品,吸引更多人注意自己的画作,这是正面的事,但我同时也感受到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漩涡,因为那个吸引流量的关键词Hashtag,会让你陷入一种“今天不发点什么东西到网上”就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或者今天发出去的东西没人点赞或评论;又或是今天点赞的人和新增的关注不如昨日,然后你就开始怀疑起自己的作品,陷入焦虑之中。

我是从黄黄绿绿的聊天室的时代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在此之间,经历了那么多次互联网在线社区的更新迭代(从myspace到msn space,qq空间到Chinaren社区、开心网.....),从一次次组建自己的网站,建立赛博精神家园,寻找远方的伙伴,又一次次经历人们抛弃过时的平台奔涌注册新平台,说实话到了社交媒体时代,我早就已经过了对任何平台投入热情的年纪了。

当人们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艺术创作时,也同时发现了自己内心处不断膨胀的虚荣心,像黑洞一样吞噬着自己的时间。许多艺术家就此深深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有的人一开始非常成功,但很快便发现自己无论如何更新,变着花样,都不能填补那无穷无尽的流量漩涡。因为明天开始就会有更吸引人们目光的新关键词出现,大家像往年那些奔向新平台一样迅速转移视线,奔向新关键词和新热搜。而本该踏踏实实听从自己内心的艺术创作者,早已丢失了方向。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决定停止使用微博、豆瓣,Tumblr和Behance, 还有一大堆什么脸书推特等等,只保留一个Ins账号,并建立了个人网站和Blog,将在线分享精简到最低程度。也是那年开始,辛普猴的漫画开始正式动笔,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漫画家赶稿状态。

下一篇,我会谈一谈这一年十月的InkTober 30天作画挑战,我都画了点什么。

InkTober-31天的作画挑战-借着算法密集提升你的作画能力-上

这世上有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自己作画能力的办法吗?

我是说,在美术考前班之后,你还有过如此短时间内快速且大幅进步绘画水平的阶段吗?毕竟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没有了大学改变命运的压力,也没有了老师的指导、同学之间的激励,哪怕不用暂时无需面对生活的压力,在20岁以后要独自一人密集提升自己作画水平的“修行”,仿佛是不太可能的事了。

如果你对此心有不甘,仍想着或许有那么一天要再上一节台阶,却又不知从何而起,那么试着听我来说说和InkTober的过往经历。

知道InkTober的时候,我已年过35岁,虽然下决心后半生以创作漫画为主业。但说实话,之前的十年一直对着电脑上的手绘板在画不着调的东西,也早已想不起上一次密集型的高强度作画训练是什么感觉了。

所谓的不着调的东西,指的是画时没有风险、画时不带触感、画完没有痛感,两天后就不记得了的那些画;所指的密集型高强度训练,是指画那些画家们普遍不擅长的、不爱画的、难以画的好的枯燥的,需要重复的,作为画家却又逃不掉东西。比如人的手、脚、五官,苹果、苹果的坑,瓦罐的边,等等你想到就头痛,却又明知道有人就是画的好你再鄙视再回避也没有卵用的东西。

2009年,美国插画、漫画作者Jake Parker发起了一个叫InkTober的挑战活动,即连续一个月用墨水作画并分享到社交媒体上。

每年10月,这一活动都会在社交媒体上以#inktober的关键词,引来无数绘画爱好者参与。时至今日,这一汇聚线上线下、多方共赢的创意活动,仿佛全球秋季马拉松一样,又进入了新的一年了。

Inktober的三个规则:

1. 在10月份的31天里,每天用墨水画一张画,你想画什么由自己而定;

2. 分享到社交媒体上;

3. 加上关键词#inktober#。

除此以外,基本上没有任何限制。你可以用任何你喜欢的画材作画,甚至是数字绘图。但既然叫Ink+Tober,那自然是用墨水最佳。这个想法打破了几乎所有美术教育和商业约稿的重重枷锁,将许多在创作和技巧上停滞不前的画家们解放了出来。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有着迷茫不知该画什么,瞎画乱画随心画的绘画爱好者。当他们看到这个想法时,仿佛突然有了一根线牵住了自己,这想法让人跃跃欲试。大量的画家加入其中,在社交媒体还处在图片的低流量时代,用手机拍下自己的画,分享出去并收到各种鼓励的做法,一时间获得了各种正向的激励,尤其是来自同行们的,也联结了属于画家们各自的在线社区。

Jake Parker说自己最初创立这个挑战,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勾线技术。英语里Inking,就是指漫画里的上墨线的意思。但没想到算法给了这个想法强大的推力,众多画家加入其中,众人拾材火焰高,很快大家就开始拓展各自对Inking的理解,有的琢磨各种墨水的画法,有的用淡墨,有的用彩墨,有的用针管笔,有的用毛笔,各种画法不亦乐乎。

一时间,画材店的生意暴涨,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质量也大幅提升,不少线下的出版商和画廊也开始加入进来搜罗好作品。这算是社交媒体初期,算法和平台都还未金融化之前,相当有规模的一个艺术与流量彼此互惠的案例吧。

同时也证明了:一个好的主意,可以在不用砸钱的前提下,借助现有的科技,带动创意的齿轮,让大家都能获利。

每年的这31天里,人们每天睁眼便开始琢磨:今天该画什么,用什么来画,怎么画下一张;许多人声称,他们不仅在这31天里做到了此前几年都没有做到的事:有的说他们找到了自己早就应该确定的作画主题,有的人声称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也有的人说自己通过分享画作,找到了世界另一端的共同爱好同类题材的朋友;更有的人,狂涨了粉丝或是接到约稿,走上了专业画家的道路。

这个挑战虽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也不容易。很多兴致勃勃充满干劲的画家,才画了三天就做不下去了,因为他们发现到第三天,想法就已经用完了,或是体力用完了,或是抽不出时间了。所有你最初以为自己很激动的创意,都撑不过三天。那之后就陷入了凶猛的自我怀疑和困惑之中。很多人在抱怨自己创作限制太多的时候,在此时惊讶地发现,当没有任何限制的时候,事情并不会因此而变简单😄。

我最初知道这个活动的时候,已是2016年。那时正在构思辛普猴第一集的故事,是非常迷茫的时期,除了辛普猴这个角色,我还什么都没有构建出来。不仅故事毫无头绪,对画法也很没有头绪,每一天都对着草稿本像傻子一样瞎画,有时候画一整天也不知道画了点什么。当我得知Inktober时顿觉得有趣,就立刻参与其中,用现有的工具画了起来,当然是以辛普猴为主角啦。(见下图)

最后,正如像每个跟风去跑马拉松的一样,我在各种规格不同的本子和纸上瞎JB画了几天,最后忘了数日子,有时候关键词也忘了填,断断续续就这样半途而废了。

但仅仅是这么几天,我从中尝到了不小的甜头:

1. 是我发现,强迫自己每天完成一张画的挑战,迫使自己站在项目管理者和执行者的角度上,长远地做计划,并踏实且享受地去执行,这是任何一个漫画家都必须非常在行的事;

2. 是这种长期的规律的产出状态,迫使自己形成规律的创作状态,是非常难得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永远无法画出有规模的作品出来;

3. 是连续一个月不间断地沿用同一主题,同一画材和同一规格来画,真的是找到自己绘画语言-俗称风格的最好(或许是唯一)的办法。

当然,社交媒体账号也会因此多了不少新的关注者,但我并不在意关注者人数,和点赞的数量,而是来自同行之间的反馈和评论。彼时的社交媒体,还有一个同行能找到同行的氛围,会让你有一时间找到新的社区的感觉呢。

那之后,我决定来年的十月,一天不拉滴、认认真真滴参加一次Inktober,看看能有什么提升。

(未完待续)

一格纸上漫画从零到完成,需要几步呢?

这是《辛普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第29页第二格所经历过的各个创作过程:

1-Thumbnail 被称作缩略图的小尺寸画格分镜(每一页画到银行卡大小)-决定本页内容和基本布局;

2-带对白的分镜草图(A5大小)-决定对白、对白的位置,每个画格的基本构图,甚至光线的布局;

3-铅笔稿(11x17英寸-约A3大小)-为了勾线和上色所做的底稿,尽可能精细;

4-勾线稿-在铅笔稿上用拷贝台勾线,这一步很多的铅笔线便隐去了;

5-水彩上色小稿(银行卡大小)-研究光线和色彩的小草图,对上色至关重要,往往四页同步进行,以保持连贯性和整体性;

6-马克笔配色小稿(银行卡大小)-这一步尝试用最少的颜色来画出上面水彩所达到的效果,为了和正式上色的漫画墨水相匹配;

7-在重新激光打印的线稿上上色-用遮盖胶带和水彩遮盖液后的上色现场;

8-上色完成的画稿-之后要扫描进电脑,并进行清稿和调色等印前处理(接下来省略2万字);

最后,经过一轮轮修改、打样、印刷、装订,终于印出装订成书,从北京跨过太平洋,与取景现场所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的玫瑰主阅览室的合影。

辛普猴漫画创作故事-后浪漫专访-下

本文为部分节选,全文请见后浪漫2024年10月10日微信公众号

PART.2 关于漫画创作

Q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漫画的,是机缘巧合还是您心之所向?

恩,确实是心之所向,但确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啊。我小的时候,身边是充满了各种漫画、卡通、幽默画和连环画的,父亲又是美术学院教师,家里有的是纸和速写本,所以走到哪儿涂到哪儿。

儿时的张啦嘎

80年代,我们身边不仅没有手机、电脑,家里唯一可供的电器,就是我手边这个磁带录音机。所以身边的这些小人书,便是唯一认知世界的视觉途径。我不停地看,不停地画,后来有一天,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移动的图像出现了,电视上出现了精彩无比的武打片。你可以看到,这是我11岁时凭记忆画的武打场面(下图),因为没法对着静止的画面描摹,只有拼命凭记忆画下来,却极大锻炼了我的视觉记忆能力。

虽然没有数到十三拳,但至少动作是连贯的。

上初中时,由于日思夜想的画漫画,每学期所发的20本练习册和每一本教科书上,都全部被我的漫画画满。那一学期末成绩大跌,之后我经历了一次家人和老师联手发动的“严打”,我被严格禁止画漫画了。此后,我努力达成家人的期望,参加了美术高考,考上大学、出国留学、回国工作、赚钱自立,我甚至当上了大学教师,等再拿起笔和纸画漫画,已是20年后的事了。那时已经年过三十的我,在大学里教设计类课程。有一个学期,我犯了私心,申请开了一门《漫画创作》的选修课。这一天,我在图书馆找上课的资料,窗外绿树成荫,长长的阅览室最后一排书架上,在众多日式漫画少女教程的书当中,我发现了一本书,准确的说是一个系列。那是Scott McCloud斯考特 迈克劳德所写的《理解漫画》,《制作漫画》和《解构漫画》三部曲。

Scott McCloud-Understanding Comics, Reinventing Comics, Making Comics

如果说有什么书能改变你的人生,或者唤醒你的人生的话,那便是这个人的书了,谢谢你斯考特!还有后浪这些年引进的那么多优质漫画作品,每一本都在激励着我。那时的我,正费尽口舌地向动画专业的学生解释漫画和动画、动漫是怎样的不同的东西。(是的你没看错,大学本科动画专业的学生,有不少居然分不清漫画和动画的区别!)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了居然有人可以对漫画痴迷和钻研到这种程度!我心狂跳着对自己说:想要传达漫画是个多牛叉的东西,最好的办法不是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讲述,而是自己动手去画出能感染别人的作品才对啊!

忽然间,我发现之前困扰我的那些问题:比如自己的插图怎么看都是一股漫画味儿;设计的海报怎么看都像漫画书封面之类的,突然都不再是麻烦了。那些明明都是自己视而不见的优势,不是吗?要解决那些问题,为什么不用漫画作为自己的表达媒介呢?这明明就是我至今为止最擅长也最熟悉的方式啊。我回顾自己的艺术学习和至今为止的所有创作,序列图像的叙事手法和漫画的画法,岂不是我最钟爱和最擅长的方法吗?我对自己说,让那些商业插画、品牌设计、视觉传达,互动设计平面设计字体设计装帧设计多媒体新媒体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统统见鬼去吧!这些东西在统统都是我漫画世界中的一个工具箱而已。我要画漫画!

于是,以这个猴子为主角的故事开始展开了。 那几天,我头脑发热般地罔顾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画了这一组12格的序列图。(下图)画的是一个球鞋脑瓜收到快递送上门的球鞋时的心情。而且最让人兴奋的是,这是我头一次用全彩色上色,此前少年时所画的漫画,统统都是黑白的。在这其中我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挑战。

收到新鞋的辛普猴,2014年3月

在那之后,我重启了自儿时起最熟悉最热爱的媒介,丢掉手绘板,回到纸和笔。利用从事教学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将漫画进行剖析归纳,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从头学起。没错,从头学起,即从最基本绘画基本功开始,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以及漫画构图、分镜甚至书法,逐步打磨漫画创作所需要的各项技能。为了画出成熟的作品必须在基本功上下苦功夫。自那以来,我不再视自己为一个漫画读者,而是以漫画创作者自我要求。 这些年一路走来,掐指一算已经过去了十年。辛普猴的漫画书第一集已经完成,第二集的创作也在进行了。而这一切,都只是个开始。我还是觉得对漫画所知甚少,但这一脚,我总算是踩下去了。

Q2:听说从初稿到最终呈现给读者的出版物之间,其内容经历过很多次调整,具体是哪方面的调整呢?(包括鞋子设定这种事,如实说就好!)

是的,对任何作者来说,修改都是必不可少的历练。每一个让读者快速翻阅书页、如饥似渴地向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的漫画作者,都得画过差不多上千页的画稿,才会掌握丝般顺滑的用漫画分格讲故事的本领。虽然我有写下文字的大纲,以及根据页数将每页的内容概括写在分镜纸上,但那和真正的漫画剧本还是两码事。这一步骤的缺乏,导致了我的故事分镜画完后,各种难懂,表达不清。于是我把分镜画了又改,改了又画,差不多自己就画了三遍,如此便花费了很多时间。给编辑审核过后,她告诉我何处未表达清楚、何处不合理,我又改。最后,不少画稿是画完后连贯起来读,仍然不通顺或不合理的,我再改或重画,直至我和编辑都认可了之后,才算过关的。

其中改的最多遍数的,是本集的结尾。因为这是一本单元剧的结尾,所以必须把故事做一个完结,要把此前设的各种扣都解开,该留的结也要留下,而篇幅又只能到此为止,真可谓是大费了脑筋。最后几页光是整页重画(包括勾线和上色)就至少三遍,不用说其中的单格的重画和对白修改了。好几次我都以为,这最后一页一定是最后一次画了,谁知最后还是废掉重画。所以现在正在创作的第二集,我老老实实地先从文字剧本开始,把故事认认真真地写完整,然后再开始画分镜。虽然最后的结尾还是大伤脑筋,但积累的经验还是很明显的。至少我现在认为,第二集的分镜和阅读流畅程度,比第一集已经大大改善了。

正版漫画的出版的确是要遵守许多规范的,在知识产权上,我们也有过一些曲折的修改经历。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如果你也是篮球迷或球鞋脑瓜的话),在后浪放出的辛普猴的绘制视频中,猴脚上穿的鞋和成书的鞋是不同的。此前我给辛普猴脚上画的,是一双AIR JORDAN 13的白红色篮球鞋,这双鞋是1998年迈克尔乔丹在芝加哥公牛队的常规赛所传的球鞋,那时还是高三学生的我,眼见他穿着这双球鞋打出了让人惊叹的比赛,完成第二个三连冠。在角色设定中,我就将这双鞋画在了辛普猴的脚下(图014)。而给辛普的好朋友潘达,配了一双街头篮球文化中有符号性意义的黑色高帮的NIKE AIR FORCE1。我想将90年代球鞋文化拉进处处是3D打印的时代中,也可以给漫画增加一个反差点。

辛普猴初版定装画,2017年

遗憾的是,在正式出版的漫画中未经品牌许可画出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商品或商标、并且盈利,特别是主角身上的标准配置,实际上是可能侵权的行为。我们也试图联系品牌方,试图获得对方授权,但眼看出版日期迫在眉睫,等不得对方回应,我只得设法修改这些球鞋。在这期间,我又突破了自己,想到球鞋文化和将来的故事发展,我想也许我应该像设计KIWI一样,干脆自创一个球鞋品牌,凭我对篮球鞋这么多的关注和了解,那又有何难呢?于是我花了几天时间,认认真真构想了一个叫做“赤云”的篮球鞋品牌,描绘了球鞋品牌的故事和历史,并依照此前AIR JORDAN13的配色,给辛普猴替设计了一双白红色的“疾步赤云II”。

辛普猴的战靴 “疾步赤云II”

没想到把这张图发给编辑大人一看,居然获得了大力肯定。于是我们就决定,把全书每一页的辛普猴脚上的鞋都逐个改掉。这样一来,尽管花了不少时间,但版权的问题迎刃而解了,而且突破了现有品牌的屏障,我可以更加放手地去写后续跟球鞋有关的故事了。我设计的疾步赤云II,比AIR JORDAN13好看的多呢。 这下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许多重视原创的影视剧或故事,都会在开始加上一句申明:本片中任何组织、品牌和个人都为虚构,如有雷同,概不负责。这的确是经验之谈,希望各位都能借鉴。在这里也向尊重版权和原创的后浪致敬。

PART.3 关于个人

Q1:听说您目前已经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不参与其他工作事项了。请问之前都做过哪些工作呢?(国内、国外都介绍一下吧,这种对比和对工作的选择聊起来还挺有趣!)

在专业院校负责教学工作等专业研究,和个人创作之间有什么共通和差异之处?

为什么会选择保安这个职业,在博物馆当保安对您的创作有产生什么影响吗?

A:身为漫画作者,靠稿费能负担起自己生活的,不止在国内,在全世界其实都是漫画家中的少数。我当时的打算,是寻找一条可持续的漫画创作道路前文说到我下决心要画辛普猴的漫画,那时还在大学教课,我曾尝试着能否利用大学教师寒暑假的时间创作漫画。

可惜经过几个学期的亲身实验,我发现完全做不到。因为寒暑假老师都会花很多时间在备课上,而学期当中,忙于教学,心思都在学生身上,根本不可能去画一丁点儿漫画的。这样等学期一过,点子也好,手感也好,早就凉透了。

这一次,我想试试能否在这个不需要动什么脑子的博物馆保安的工作上,挤出时间来画漫画,同时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时,我在国内大学教书时的积蓄已经快用完了,再这样下去,恐怕会付不起房租,露宿街头。我再给自己打鸡血,也不可能在那样的条件下画漫画啊。

你知道,博物馆的保安,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贼要抓,大部分时间都是站在那儿发呆的。虽然工资很低,但很多工资更高的工作,下班后仍然要各种不停地耗损你。我就琢磨着,我能不能就这么每天站着,把交房租的钱挣了、边发呆也把漫画的故事也想了,然后利用每周的三天假期(博物馆有两个长达12小时的全天工作时间,所以可以每周连休三天),把漫画这样画下去呢?此外,这是一个世界艺术汇聚的大博物馆,每天的艺术品从早看到晚都看不完,里面的知识我一辈子都学不完,还四季如春,不用坐我最讨厌的格子日光灯办公室,种种优点,岂不妙哉?

于是就这么着,我接受培训、穿上制服上岗,兜里揣着哨子、无线电通话机和速写本,成了一名画漫画的博物馆保安(或是当保安的漫画作者?)。其实,当博物馆的保安,是件非常漫长、耗体力的工作。长时间的站立和不厌其烦地回答游客的问题,会耗光绝大部分的精力。每周工作的四天,回到家都是目光痴呆的状态,必须努力让自己快点打点完生活琐事,集中精神上床睡觉。然后在连休的三天里,也要抓紧每一分一秒,按计划画漫画的稿子。

好在这时我已经开始进入勾线的环节,不像画分镜时会时常卡住。对创作漫画而言,一天的工作如果第二天没接着来,断掉的话,下一天再来就会要从头开始,效率会非常低下,所以连续三天的工作,那段时间可贵的像金子一般。在博物馆上班时,每两个小时站岗后,会有半小时的休息时间,除了吃饭,我所有的休息时间,只要没有累到必须闭眼睡觉,都会拿出分镜和速写本工作。在每次分配到僻静的画廊站岗时,我也会拿出随身的小速写本,记下自己刚发呆时想到的想法,或草稿。因为这个,没少被保安小队长们批评。(见下图)

揣在兜里的口袋尺寸随身速写本

这份保安工作最好的奖励,就是每天开馆之前那十来分钟,当我们已经被分配到了当天值班的画廊、可以静静的独享空无一人的画廊、和艺术品单独相处的那些时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的中国展区有一个苏州园林的庭院,那是70年代的时候,博物馆到苏州请的工匠,到这里来现场建造的。园角有一流水的小鱼池,顶上是透光的玻璃天顶,敞亮又通透。没有游客的时候,这个地方非常安静宜人,几乎是所有保安最喜欢的地方。对我来说,那里就是解乡愁的地方。西方的油画雕塑,画的再好,看久了会腻,而中国文人画的山水画、书法,还有佛像,是永远看不腻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苏州庭园和馆藏14世纪高句丽《妙法莲华经》

我保持着这样的节奏,在兼职的状态下,完成了第一稿的黑白勾线。说实话,这种工作状态,对年逾40的我身体的损伤和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这种长时间站立的工作,虽然一日下来步行上万,但其实和锻炼身体还是两码事,对膝盖和踝骨的损伤很大。你可以看到很多年纪大的博物馆保安,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由于时常要补休息三日未画完的画稿的进度,有时我不得不在只睡3-4个小时的情况下去上12小时的班。渐渐的,身体还是出现了各种不好的状况。2020年3月起,因为疫情的关系,整个纽约都停摆了,大都会博物馆也闭馆。数月后,他们又叫停了大部分保安的工作,一直到来年的夏天才让我们恢复入职。也是在这期间,我抓紧时间,把上色和电子完稿都仔细做完了。

第五章上色完成的留念

等到开始构思第二集的故事时,也就是工作三年后,我开始觉得这份工作倍感煎熬,已经无时无刻都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了。之前说过,构思故事,写作和画分镜,一天完成后第二天如果断了,第三天又得重头开始。那一段时间,虽然疫情最严重的一波已经过去了,但各种让人不安的、世界要进入动荡的感觉非常强烈。我隐约觉得,不能这么耗下去了。对一个四十多岁的漫画作者来说,体力和脑力都是有限的,其创作黄金期可能就在这几年,这段时间过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想到这里,看看自己还有一些存款,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勉强活下去,便毅然辞了职。告别了这份工作,调理和锻炼身体,开始全职创作第二集的故事。

Q2:每个职场都是一个江湖,涉足多种工作领域的您应该经历并了解到不少不同的“江湖法则”,这么多现实素材可以直接拿来描绘,为什么偏偏要挑战难度最高的虚构题材进行创作呢?

A:哈哈,我的现实生活没什么可画成漫画的。我即不是街头篮球MVP,更碰不到上来就一个跟头把我踹翻在地的猫耳朵美女。而在我虚构的故事里,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就怕你想不出来。这不更好玩吗?

而且,关于现实素材,我无法将生活中的家人或朋友放进故事中去。因为凡是讲故事给人听,必然是要根据讲故事的发展添油加醋,增加戏剧性,那样故事才会好听。而将亲朋好友进行故事性的描述,其实把自己和他们之间的私事公布于众,读者读了越是觉得有趣,对他们却越是觉得隐私受到了侵害,是会伤害到他们的感情的。这也是为什么我给自己定下规则,绝不把真实生活中的亲人好友,照搬进故事中。不过,所见到的人们,其人格或性格的一部分,或是某些对话、某时的感受,却是可以打散了装进各个角色的。

Q3:您有没有什么想对读者朋友们说的话?

A:创作一本漫画,从构思故事开始,到一格格画出来,经过编辑,再由印厂做成书本,送到读者手中,待读者翻开阅读,翻到最后一页,这本漫画才算真正完成了。如果读者朋友读完,会抬起头说:后面呢?还有吗?那便是我最大的成功了,因为这是我每一天的努力目标。

作者张啦嘎在绘制封面插图中

辛普猴的身上,有那个曾经不论刮风下雨,都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对着烈日或是路灯一次次练习跳投的你;也有顶着客户的催促、背负着要付的账单,却倔强地要把手中的活做到自己满意的你;还有着明明自己身陷囹圄,却路见不平、看不得弱者受欺凌,选择挺身而出,并因此遍体鳞伤的你。生活不会停止,他会不停前进,我也会不停画下去。而你,也要自强不息。

希望大家阅读愉快,请多多关注后浪出版的好书,我要回去继续画第二集啦,回见!

END

漫画作者的世界,各有各的起点。从2014年画出第一张辛普猴的速写,到2024年完成的漫画出版,其间的分镜设计、剧本写作、勾线上色,都是一个个需要从零开始挑战的关卡。就在今年,这个令“福瑞控狂喜“的奇幻世界终于开始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长达三期的《辛普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作者专访就此落下帷幕,而辛普猴的故事还会继续下去。“辛普猴”系列第二集正在紧锣密鼓地创作中,敬请期待!

本文为部分节选,全文请见后浪漫微信公众号

《辛普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张啦嘎 编绘

后浪漫官方网店—京东购买链接

后浪漫官方网店—淘宝购买链接

辛普猴漫画创作故事-后浪漫专访(节选)-上

辛普猴,一个生活在纽约的前街头篮球MVP,如今是日常拖欠材料费的传统木匠,巨大的生活转变经常令他烦闷不已。

就在他再次陷入生活困境的时候,人工智能误打误撞推送了一本内附整蛊赖账客户教程的中国古书《鲁班经》,现收藏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内。恨不得讨厌鬼客户立刻倒霉的辛普猴,迅速踏上了寻书之路。然而,在图书馆等待他的,除了这本书,还有数不清的“丧尸”……

以下内容为我们对这一古怪又包罗万象的世界的创造者,《辛普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的作者张啦嘎的专访,欢迎大家一起穿越到书中世界背后,了解辛普猴的前世今生。

本文为部分节选,全文请见后浪漫微信公众号公众号

PART.1 关于辛普猴

Q1:为什么选择“辛普猴”这一形象来作为漫画主角?这个角色是如何诞生的?

A:漫画作者的世界,各有各的起点。有的是由故事情节开始,有的则是由某个机械设定、或某个场景开始,也有的是从一首曲、或一首诗开始的。辛普猴的漫画,最初是以角色为起点、围绕这一点开始逐渐扩展和营造他周围的世界,开始创作的。

辛普猴的角色诞生要追溯到2012年,那天我在旧金山的唐人街闲逛,回家后根据街景的照片画成了一张画。(见下图

是的,一开始,并没有猴子,我只是随手把那个戴墨镜的小哥画成了一个猫头人。那时我已经许久许久没有在纸上画画了),我想这也许是个开始。我何不就在这个文化、种族和语言都融合的环境中,再加上个物种的融合的设定呢?

两年后,也就是2014年,我在速写本上画下了这张辛普猴,这差不多是他的第一张全身的上色的画稿。他脚上的鞋和滑板,来自电影《回到未来》(见下图)。当时,我还并没有想到画成漫画,也完全不会写故事。但我隐隐约约觉得,要围绕着这个角色画点什么的话,总得和我最爱的篮球扯上点关系吧。而要打篮球的话,没有猴更适合作主角了。因为篮球是最需要发挥上肢(特别是手掌)灵活性的运动之一,别的动物都没有和人这么接近的手,不是吗?

辛普猴的由来

“辛普” 取自英文“Simple”(简单)的谐音,“猴”放在最后,象征他的身份族裔,同时也是他的姓。在这部漫画里,那些狗哥兔妹犀牛大爷的,都用这个结构命名,于是有了凉皮喵、杰克拉多、清风羊,明月兔,查克犀等等的。在不久的未来的社会,有着这样一群半人半猴,或半人半猫、半狗的族群,和人类一起混杂着生活着。这便是漫画中世界观的开始。

辛普猴刚诞生的时候,他的身上就有两样东西是伴随他而来:一是篮球,二是木匠。前者代表他的过去,后者代表他的现在和未来。他是一个曾是篮球运动员的木匠,所以诞生于30年代的美式木匠背带裤(Carpenter Jeans)和90年代样式的篮球鞋,成了第一集《辛普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标准着装。为了颜色搭配,我又给他加上了一件有中式盘扣和丹宁布裁剪的红色粗布背心。辛普猴的圆寸发型,和我这个年纪(生长于80年代)大部分爱打篮球的孩子是一样的。他的鬓角的造型,来自我大学时要好的哥们儿,还有那刚毅的站姿-即手肘微撑、双膝之间分开到可容一颗篮球的宽距、以及永远是“颜扣你没商量”的球场直男神情,都是他气质的标配。

Q2:为何选择纽约公共图书馆作为故事背景?

A:这些年我一直住在纽约,图书馆所在那个区域叫中城区,是我常去活动的地方,那里周边还有叫“MidTown Comic”(中城区漫画)、日本的纪伊国屋书店、和Book-OFF(卖二手漫画书和手办玩具的书店),都是我“刺探业界情报”的区域。

我记得第一次来到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时候,就像辛普猴一样一边摸着墙和扶手,一边赞叹不已地往楼上走,去看那个号称世界最大的图书阅览室。这栋建筑在周边第五大道繁华的商业街和商务楼包围下,其实并不起眼,可是走进去才知道这栋建筑的材料和建筑本身只可贵。

我听说其中三楼的玫瑰主阅览室,有足球场一样大小的空间中没有一根梁柱,仅靠四周墙壁支撑,便想亲眼看看。谁知因为天花板有块墙砖掉了下来,导致其中最大的两个阅览室关闭维修。那天便没能看到这个阅览室,既让我带着遗憾,也成为了下一次再访的期盼。两年后,我终于目睹这间阅览室全貌,在赞叹之余,便诞生了将漫画的故事置于其中的想法。(见下图)

第一章第二十九页,辛普猴站在玫瑰阅览室的原稿

后来我读了一些这座图书馆的历史,看了大量的图文资料,以及其建造的那个时代的纽约市的历史变迁,我觉得十分有趣。今天的中国也在大规模城市化,各地的图书馆也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会不会有人对这座120年前建造的图书馆的故事有兴趣呢?这其中部分内容我也画成了插图笔记,收录在每章结尾的地方了。

彼时的我,虽有画一部长篇漫画的雄心,却对场景的绘制感到信心不足。啊,其实除了对画打篮球的直男有点信心,画其他的信心我都不太足啊!可是如果没有足够扎实的场景,读者是不会代入故事的。面对这座“扎实用料”,“工程严谨”,“历史够久”的建筑时,我想,至少为了当年造出这栋建筑的工匠们,把当年没学透彻的建筑透视再拿出来练一练,这点诚心还是应该得有的。

于是便下了决心,将这座建筑作为漫画的场景取材地。我画不了江河湖海、大山大河那般景色,但画个就在眼前、可以不花钱就进来随时取材的图书馆,总还应该做得到吧!对我来说,把自己设身处地的放在环境里,是最重要的取材,这样经过亲眼所见、用自身丈量过的场景,完成后的画面,和网上找来的照片,是完全不同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把整本书的情节统统在这座建筑里搞定,整出了一个“密室逃脱”的故事设置。也有了让辛普猴的故事,每一集都发生在世界上某个公共文化建筑为场景的“系列”的想法。

Q3:我们可以在这个“人工智能╳赛博朋克”故事中看到:纯人族、兽族、传统工艺、未来科技、美国文化、中国古典元素等……能创造出如此多元的世界,您是如何产生这种创作灵感并进行编剧的?(喜欢科幻?热血?受到什么影视/漫画/文学作品影响吗?)

A:其实我觉得,赛博朋克已经是上世纪末的过时概念了。在80、90年代的时候刚看到的时候,那当然是非常超前非常酷的想法,因为那时的人压根没听说过、也想象不出这样的景观。可如果今天的创作者还去捡那个年代吃剩的,就太没出息啦!而且就方法而言,漫画创作最好的永远是从文本出发,而我至今从未读过影响赛博朋克浪潮初始的那几本文学,如《神经漫游者》等,如果要随着“我也要搞赛博朋克”的想法去描绘,就只有死路一条。

至于人工智能,我懂的也极少。其实第一集《辛普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中的科技发明和人工智能,都是在十年前写故事的时候设想的,到2024年的今天,其中大部分东西,都已经近在咫尺,不少甚至都已经超前了。中国的科技发展,正在以极其惊人的速度往前飞奔啊!每一天都能看到有新的东西被发明出来,每一项尖端科技都在不断地突破,没有人能知道五年后我们身边会出现什么样的科技产品。这也是我在创作第一集期间非常大的焦虑之一,我就很担心书出来的时候,其中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东西,被完全更先进的新产品比下去,被大家嘲笑。

不过我还是赌对了一件事,那就是KIWI这个数字设备。在设想这个设备的初始,我的想法就是:要抹去我们眼前一切带有屏幕的数字设备,手机、平板、手表、电视、电脑屏幕等,用一个完全不同的,足够小又不至于看不见的、且可携带的设备取代。KIWI的造型,来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两扇缓缓打开的卷轴。KIWI的设计,可以竖着使用,也可以横着使用,其顶端是有跟踪人眼的扫描皆投影功能的端头所在,侧面则可以像中国的古书一样,展现出如纸面一样的平面的阅读媒介。(见下图)

KIWI的设计草图

怎么样,是不是很帅?这个设备虽然将来也会有,但我肯定是第一个想出来的。因为主角是猴,便起了个与猴相配的名字(KIWI即猕猴桃)。

这里有个好玩的故事:在第一章第20页第四格,原本我的初稿里辛普猴对KIWI说了一句黄段子,但编辑老师跟我说:你这种下流话是不可能出版的。于是我们一起想出了现在这句“用免费的人工智能真是折寿啊!”。现在,我觉得现在这句比原先的黄段子更好玩,它体现了现在人们每月应对各种多层次数字服务月账单的麻烦心情。结果看来,这一句倒确实挺赛博朋克的,哈哈。

我生长于80年代,从小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长大。那些丰富的中国民间美术形式(皮影戏、剪纸、面具、泥人等等),滋养了我们这一整代人。我爱中国民间艺术,也因此爱上了全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如果有任何机会把传统民间艺术融入漫画里,我都不会放过的。2002年,我给一本小说画过一本插图,书名叫《那多三国事件簿-之桃园三结义》,全书的插图都是我用中国皮影戏的形式画的。

后来我在留学期间迷上了动画,也用过皮影戏的的样式作为动画短片的造型(见下图)。

动画短片-Le Slam D’encre-墨-灌篮,使用皮影形象和水墨影像做成的动画短片,于2017年在法国留学期间完成的DNSEP毕业设计作品。

所以我已经是文化输出惯犯了!在本书中,KIWI给辛普猴讲了一个全息动画播放的故事,我就又把这皮影戏的形式用上了。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科技和传统艺术一定会传到世界各个角落,一个自动生成的皮影形式的介绍动画,那自然是司空见惯的。

至于传统手艺,我自己就喜欢做木工,把自己最擅长的兴趣爱好带入到漫画作品中,是每个漫画家天经地义的事,你可以为读者打开一个全新的领域。

很久以前,我在曾经的天涯论坛看到了《鲁班书》的故事,也就是辛普猴在一开始被KIWI推送的那个半夜尿裤子的故事。人们还传说,《鲁班书》由师傅私下传授,习者将会“缺一门”-即孤、寡、鳏、残的下场。

我当时觉得甚为有趣,就记在了本子上。后来把这个奇特的故事放入漫画中,让它成为一个引子,把辛普猴拖进了他从来不去的图书馆,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但我平日所做的,还是以电动工具为主的现代木工,所以带进这个中国古代的木工教程,一定会产生奇异的反差感,我不知道读者读到这里会有什么感觉,但我想应该是会觉得有趣的。

更有趣的是,随着我撰写故事做调研,我发现《鲁班书》并不是天涯网友凭空虚构的书,这本书是真实存在的!其实《鲁班书》是历史上真实有的书,明代万历年间有过朝廷官方监督出版的。其全名为《新镌京板工师雕刻正式鲁班经匠家镜》,又称《鲁班经匠家镜》。除了流散至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或博物馆,此书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也有扫描过的电子版可供在线阅读。

《鲁班经匠家镜》-扫描电子版来自Japan National Archive

当我知道这个事实时,这可把我给惊到了。因为自我写故事开始,这是一本虚构的网络段子上来的,结果发现真有此书,不仅有详尽的明代家具和建筑的规格,还有各种木匠干活的插图。我就这样一边查着资料一边想,与其回头去纠正开始的故事,不如就把对此书的发现过程写进故事,沿着《鲁班经》这本书背后的历史往前开展后面的故事。所以一开始心术不正的辛普猴,确实是被这个半夜憋尿的段子给吸引住了,但之后,他会怎么看待这个读完会害人的古代木匠教程呢?

于是您看到本书的最后一页,便是下一集故事的开篇了。

(未完待续)

本文为部分节选,全文请见后浪漫微信公众号

《辛普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张啦嘎 编绘

后浪漫官方网店—京东购买链接

后浪漫官方网店—淘宝购买链接

《辛普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现场实拍

把书带到了作案......不,我是说,取材现场。你能认出如下画框内的场景所在之处吗?